Massimo De Carlo

Tomoo Gokita, Game Over, 2020, exhibition view, Massimo De Carlo, Milano/Lombardia. Courtesy Massimo De Carlo, Milan / London / Hong Kong. Foto: Roberto Marossi

Massimo De Carlo 画廊于1987年在米兰成立,30多年来, 一直致力于向外国观众推广意大利艺术家,将国际艺术上有趣的题材带到意大利,并在促进艺术家、机构、评论家之间的重要对话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多年来,画廊代表的艺术家均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,他们的作品在著名的博物馆和双年展上展出,在最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中也占有重要地位。
2009年在伦敦开设了一个展厅,而香港展厅建立于2016年年初,在同一年,Massimo De Carlo 画廊在贝尔焦约索宫(Palazzo Belgioioso)开设了第二个位于米兰的展厅,这个宫殿坐落在米兰市中心,于1787年完工,是弗兰西斯科·皮尔马里尼(Francesco Piermarini)的建造作品,他是米兰最有影响力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人物。

Massimo De Carlo Milano/Lombardia – Casa Corbellini-Wassermann. Courtesy Massimo De Carlo, Milan / London / Hong Kong. Photo: Delfino Sisto Legnani and Marco Cappelletti

Massimo De Carlo画廊全新的米兰总办事处于2019年在Casa Corbellini-Wassermann开幕,这栋非凡的20世纪建筑于由著名建筑师皮耶罗·门卢皮(Piero Portaluppi)设计建造,由此,继续进行旨在将伟大人物的历史遗迹奉献给当代艺术的项目。

“从鲁道夫·斯汀格尔(Rudolf Stingel)身上我了解到,没有艺术家,就没有艺术体系。 ”
Massimo De Carlo. Courtesy Massimo De Carlo, Milan / London / Hong Kong. Photo: Pasquale Abbattista

五问五答– Massimo De Carlo, MASSIMO DE CARLO

美术馆中展出的艺术为当代社会带来了什么价值? 今天的意大利美术馆馆长扮演着什么角色?

美术馆是艺术家工作室之外的首个艺术港湾,对我来说,能够与艺术家一起观摩和选择最佳想法与作品的能力,是艺廊经营者在系统中最重要的附加价值。只有与艺术家保持持续和长久的关系,才能以连贯的方式代表他们的作品,并具有使他们在社会和市场中脱颖而出的信念。

您是如何开启了艺术生涯?

我曾是爵士乐实验爱好者,从音乐领域来到当代艺术的世界。音乐和视觉文化之间的联系首先促使我加深对其的认识,然后,并非我的计划,它却成为了我的职业。与伟大的音乐家的联系让我了解艺术家的需求及其抱负有很大帮助。剩下就交给工作本身。

Tomoo Gokita, Game Over, 2020, exhibition view, Massimo De Carlo, Milano/Lombardia. Courtesy Massimo De Carlo, Milan / London / Hong Kong. Photo: Roberto Marossi
您从何时以及如何创建了您的美术馆?

我在80年代后期开设了美术馆,当时当代艺术品的销售非常稀缺,以致每一个出售都值得庆祝。艺术系统与我们近年经历的肾上腺素、暴食、超级沟通的版本没有任何关系。我以奥利维尔·莫塞特(Olivier Mosset)的展览开幕;我很荣幸,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,仍然代表着他。

我们谈谈你在美术馆所选的空间以及其所处的背景。

我的首要任务是为艺术家提供特殊的空间,以及进行实验和挑战的机会。多年以来,我已经放弃了white cube,以便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意义和层次,甚至是视觉的场景。最明显的例子是全新的米兰总部,位于Casa Corbellini-Wassermann di Portaluppi,其他办事处和最新的虚拟美术馆项目VSpace进一步加强了这一点。

您从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收藏家身上学到的什么重要知识?

艺术家都是不连贯的大师。 但是:从毛里齐奥·卡特兰(Maurizio Cattelan)身上,我了解到没有交流的艺术是不存在的。从鲁道夫·斯汀格尔(Rudolf Stingel)身上我了解到,没有艺术家(以及不持续地认识和记住其核心),就没有艺术体系。

阅读完整内容

艺术家

  • Doug Aitken
  • John Armleder
  • Massimo Bartolini
  • Gianfranco Baruchello
  • Sanford Biggers
  • Mcarthur Binion
  • Alighiero Boetti
  • Maurizio Cattelan
  • Monster Chetwynd
  • Steven Claydon
  • Dan Colen
  • Caleb Considine
  • Elmgreen & Dragset
  • Urs Fischer
  • Roland Flexner
  • Günther Förg
  • Aaron Garber-Maikovska
  • Gelitin
  • Tomoo Gokita
  • Thomas Grünfeld
  • Jennifer Guidi
  • Karin Gulbran
  • Jim Hodges
  • Carsten Höller
  • Christian Holstad
  • Jamian Juliano-Villani
  • Dennis Kardon
  • Lee Kit
  • Elad Lassry
  • Bertrand Lavier
  • Tony Lewis
  • Nate Lowman
  • Matthew Monahan
  • Olivier Mosset
  • Matt Mullican
  • Hermann Nitsch
  • Luigi Ontani
  • Yan Pei-Ming
  • Diego Perrone
  • Paola Pivi
  • Rob Pruitt
  • Xu Qu
  • Pietro Roccasalva
  • Brian Rochefort
  • Jim Shaw
  • Josh Smith
  • Lu Song
  • Rudolf Stingel
  • Piotr Uklanski
  • Kaari Upson
  • Andra Ursuta
  • Lawrence Weiner
  • Matthew Wong
  • Liu Xiaodong
  • Yeesookyung
  • Wang Yuyang
  • Andrea Zittel